作者:
发布:2021-11-26 15:06:22
阅读:8
据研究发现,扁平的后脑壳似乎成了中国人的一个象征,这个现象在在中国的分布是一种渐变式的,其中东北的情况最为严重,越往南走情况越不明显。
关于扁头最早可以追溯到早在6300年至45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,中国境内似乎就已经出现睡扁头的习俗了。近代认为睡扁头是满族抚养婴儿的习俗,在《中华全国风俗志》中,曾记载过满族的一个习俗,就是将新生的婴儿放在摇篮中“枕以硬枕,枕实以豆,务平其后脑骨”,“儿生数日,置卧具,令儿仰寝其中,久而脑骨自平,头形似扁”。
而现在普遍认为,满族睡扁头的起源与其狩猎生活有关。将孩子置于地面不安全,遂将孩子吊在树上,之后便成了摇车的习俗。因此,从这个记载我们可以看出,直接影响现代人审美的就是曾经掌握话语权的满族人。
其实只要不是“睡扁头”这种审美导向,不往头下垫硬物,大多数人的头型都不会扁得太过分。而且美国儿科学会(AAP)就已明确指出,1岁以内的婴儿应尽量避免使用枕头,只有当颈曲构成后才需用枕头。因此,新生儿颅骨较软,在刚出生的3个月内注意宝宝的睡姿,一般轻微的头部异常都可以通过睡姿矫正回来。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神经外科研究大于4个月的孩子由于自主活动增加,习惯性睡姿等多种原因导致孩子通过睡姿调整相对较难,中度及重度异常需要佩戴矫正头盔矫正,4到8个月是宝宝佩戴矫正头盔的黄金矫正月龄;12个月内的婴儿都有较好矫正效果,但相对小月龄的宝宝矫正周期会延长,效果会差一些。
但是须注意的是,若发现孩子有扁头的迹象,也不用过于心急,及时进行婴儿头型筛查,了解宝宝的头型发育趋势,趁着婴儿头骨的可塑性还强,可注意矫正睡姿,经常变换头颅受力的位置。
相关阅读